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九章 成长
    <sript><sript>

    鸭绿江出海口东南洋面。

    同舟社辽东第三将甲三营旗舰上,瞭望手传来巡哨快船返回的消息。

    时荼丹命令旗语手。

    “准备作战!”

    未过多时,巡哨快船出现在远方海面。

    紧接着,三艘高丽战船尾随其后,穷追不舍。

    高丽战船也看到了迎面赶来的大批敌船,放弃追逐,仓惶转向。

    见敌船落荒而逃,时荼丹又命旗语手。

    “转向,返航!”

    春节过后,徐泽命时荼丹扩大巡戒范围,这片水域甲三营来了多次,水情很熟。

    船队所在位置已经越过无人居住的椵岛(高丽有南、北两个椵岛,此地为北椵岛,即后世的皮岛)。

    再往前,就是大和岛、薪岛、炭岛、身弥岛等岛屿构成的弧形岛链。

    贸然进入其间,稍不注意,就会被高丽人水师夹击。

    所以,眼见高丽战船逃离,时荼丹也不再追击。

    他们近期出海巡戒的目的,本就是探查敌情,而不是寻高丽人大战。

    今日已经有了重大发现,没有必要再冒险。

    “营正,高丽人,的水师已经,开始,向身弥岛集结了。”

    哨船跟上旗舰,负责前出探查的都头登上舰,就立即汇报了时荼丹想要的消息。

    “别急,慢慢说!”

    已经与敌人脱离接触,时荼丹不急,先让属下喘匀了气。

    “高丽人千料以上的战船有七艘,其中一艘巨舟,估计有四千料。”

    见时荼丹皱眉沉思,这名都头怕自己的情报误导了营正的决策,赶紧补充两句。

    “我们隔着远,还没靠近,高丽人就追过来了,属下看得不够详细,他们的战船应该不止这些数。”

    “很好了!”

    让其人返回自己的坐船,时荼丹认真分析这些探知的情报。

    海战不比陆战,战船大小和性能,直接影响战术的选择。

    更大的战船,意味着更高的船体、更宽阔的主甲板、更大的承载量、更强的抗波性能等等。

    巨舟与小海船,上下落差动辄数丈。

    站在小船上的弓箭手与巨舟上的敌人对射,是一件非常绝望的事。

    但在实际海战中,战船却不是越大越好。

    大船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有操纵需要的水手多,

    转向、变速等战术动作远不及小船灵活等等,

    而且,海战的手段也不是只有简单的弓弩对射,

    冲撞、火攻、跳帮、投石、拍杆等等,战术战法非常灵活。

    所以,因为各国之间多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海战,

    所建水师战船,主要用于海上巡逻,打击海盗,船型都不大。

    各国的主力水师,通常都是千料上下的各类战船混搭。

    包括大宋在内,操纵不便,也难以维护的巨舟,均很少列装。

    同舟社之前探知的情报,并没有发现高丽人有这么大的战船。

    这艘“巨舟”肯定是战前这段时日,紧急改装的货船。

    高丽人此举,

    要么,是将其作为运兵船使用,

    寄希望于一战打败鸭绿江水营,并占据其地,以对保州东西夹击。

    要么,幻想以“巨舟”展示本国雄厚国力,威慑同舟社。

    若是前者,那高丽人这次集结的水师船队应该没有到齐,还有几天的备战时间。

    毕竟,以保州表现出的实力,

    一次只投入千余人抢占水营,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若是后者,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四千料左右的大海船,说起来很唬人。

    其实,根本算不上这个时代的巨无霸。

    同舟社远洋商队就有三艘五千料远洋货船。

    而七年前,大宋王襄为首的使团出使高丽,乘坐的“神舟”,就超过了六千料。

    时人记载“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丽人迎诏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

    时荼丹虽然没见过,但喜欢看书的正将阮小七却跟他讲过。

    对他而言,若没有数量众多,功能齐全的大小战船护卫。

    让甲三营遇上这种转向不便的大船,不过是靠近了,多丢几罐猛火油的事。

    而对已经列装秘密武器和新式战船的甲一营和甲二营来说(高丽人迟迟未发动第二次大战,继甲一营列装火炮后,甲二营也列装部分火炮战船),就更简单了。

    不过,这不是时荼丹考虑的重点。

    当前,最重要的,是赶紧将最新情报传回镇海府。

    这一战,高丽水师集结重兵而来,根本不是甲三营吃得下的。

    时荼丹虽然喜功,却不糊涂,

    甲三营只是同舟社大战略中的一小环而已,不能因为贪功而坏大事。

    上次大战之后,徐泽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

    在信中,徐泽肯定了时荼丹此战中的亮眼表现,

    鼓励他再接再厉,既要遇敌敢战,又能开动脑筋巧战。

    承诺待甲二营新式战船列装完毕后,就立即着手为甲三营逐步换装。

    在信的末尾部分,徐泽简单概括了同舟社在金、辽、宋、丽之间的微妙平衡。

    最后,还明确了下步保州争夺战的总体战略构想。

    尽管提醒了大战略,但徐泽并没有捆缚时荼丹的手脚,

    强调了一切以实际战场态势为依据,不可拘泥来自镇海府滞后的指挥。

    不过,时荼丹还是从徐泽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中,

    感受到社首的信任和慎重,有些浮躁心态也迅速冷静下来。

    保州大捷后,时荼丹虽然不敢跟正将阮小七,及老资格的甲种营营正张顺相比,

    但自认为比起甲二营营正倪云已经超出一大截。

    收到徐泽的信后,其人才明白,

    自己确实缺乏战略眼光,这将决定自己以后的道路。

    此后,时荼丹做事比以前更加沉稳了。

    他这样的成长,在同舟社内很普遍。

    一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大军,

    主帅的性格和喜好会决定这支军队的“性格”。

    这一点,在同舟社各级将佐中表现尤为明显。

    跳脱如阮小七、任性如李逵、阴险如吴用、单纯如史进、好勇如武松、偏执如林冲等等,

    聚拢在徐泽周围的“好汉”们,都在不知不觉中,

    改掉了一些坏毛病,逐渐成长为另一个模样。

    并不是他们接触到徐泽就会迅速成长,恰恰相反,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阮小七成长最快,也要历经女直之行九死一生,沧海搏浪后,才一宿“顿悟”。

    武松天赋极高,也跟着徐泽面命耳提,潜移默化近两年。

    李逵外粗内精,对徐泽崇拜到了骨子里,数年过后,照样被打第三次屁股。

    吴用、朱武诚心投靠,结果还是被徐泽一晾数年,时不时还需敲打。

    而跟不上徐泽步伐,逐渐离开“核心圈”的则更多。

    战死的杜迁,执行特殊任务博出位的王英、郑天寿等人,便是这样的例子。

    还有精明的阮小二、李俊、费保等人,天赋都不差,

    却因为小心思太多,被徐泽“委以重用”——实际就是暂时弃用。

    更别说死性难改,管不住自己坏毛病的阮小五,早被徐泽彻底放弃。

    身处乱世,作为一方势力领袖,徐泽早就清楚自己的定位,

    对众多属下,

    人情、义气要讲,

    但那是在不伤害同舟社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其核心属下也清楚这一点——迷糊蛋没资格进入核心圈。

    社首可以给降将出身的时荼丹信任与耐心,

    但时荼营正绝不敢挥霍这份荣耀,

    这就是快速成长的诀窍。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