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三十七章 重炮无功
    第四日,新城北面三里地界上鼓噪声不绝。

    众多牛马拖带着二十余门重炮,建奴的炮营正在摆放炮营阵地。

    大量的药包,弹丸被马车驮运到了这个阵地。

    这时候的重炮铸造的时候难以精准到齐整划一,因此每个大炮各自使用适合口径的弹丸。

    如今这些弹丸都各自分类放在各自重炮的附近。

    折腾了半日,炮阵地终于成功的设置。

    城上保持着沉默。

    最起码有圆木和沙袋堆砌,守城的百姓心中安稳不少。

    但是,阎应元心中提着。

    因为他知道新城上半部建好不过数日光景,他也不知道城砖间溜缝的水泥是否干透,这干系城池的坚固。

    他真的没啥信心。

    上一次旅顺新城十分坚固,问题是那可是建成了月余才迎来了建奴攻城。

    有足够的时间干透。

    而现在,天晓得能否干透,有了足够的强度。

    虽然京中来的工匠拍着胸口保证,阎应元还是没法放心。

    如果新城被重炮轰塌了,临清城中一百三十余万的百姓都要死在建奴刀下。

    没错,临清城增加了四十万的百姓。

    这些最开始坚壁清野的时候从官道两侧撤入城中的百姓,后来随着建奴大军的逼近,不断有四周的百姓逃入城中。

    临清城一一接纳,毕竟这些百姓在外边,就是给清军提供炮灰。

    还不如容纳进来,可以从中抽调更多的青壮守城。

    好在,临清因为临着运河,还有厘金局和抄关,银子是不缺的,先行垫付,为临清百多万人口制备了数月的米粮。

    而阎应元只希望水泥足够坚固,护佑临清百万大明子民。

    而他的压力是最大的,现在新城是否能够守住,在于他的每个决断。

    翌日晨时初,清军大营一阵喧闹,汉军旗和蒙人的军营一阵鼓噪,蒙人轻骑出动,压在两翼。

    汉军旗军卒全身披挂,没错,经过这些年的抢掠,就连汉军旗的军卒也都全身披甲了。

    虽然很多就是简易的棉甲。

    汉军旗的军卒驱赶着成千上万的百姓推动着驴车靠近护城河,目的很明确就是填平宽三丈的护城河。

    众多百姓但有迟疑不进者当即被砍杀,惨叫声连绵不绝,汉军旗砍杀其明人百姓来毫不留情,尽显建奴忠狗的本色。

    无数百姓的哭号响彻城下,这些百姓当然知道他们就是炮灰。

    但是刀枪威逼下他们没有丝毫的办法,只能向前行进。

    城上守军愤怒的看着这一切却是无可奈何。

    “大人,您看,”

    游击李青拱手问道。

    阎应元知道李青询问的是什么。

    城头上安置了三门大佛郎机,射程两里有余。

    现下可以炮击的。

    “不用了,都是自家百姓,让过他们,向两翼的,蒙人轻骑射几炮吧,”

    阎应元命道。

    过了会儿,大佛郎机开始炮轰,轰鸣声中弹丸在蒙人轻骑中落地。

    这些来自漠南蒙古诸部的轻骑一阵骚动,急忙四散,让队形更加稀疏些,虽然明军大炮不多,谁也不想被弹丸击中白死了。

    就在,众多明人百姓推动驴车接近到了护城河边上,轰轰轰,接连的巨响,建奴炮营开火了。

    最初一次射击,有些弹丸提前落地,甚至落入护城河中,激起大片水花,有几颗弹丸过了城墙在城内落地。

    接着汉人炮手们重新调试炮击的高度。

    阎应元看了眼内城,城下戒备等候的军卒和青壮都躲在堆砌的大堆沙袋后面,倒也没什么伤亡。

    接着,轰轰,第二轮轰击开始了。

    重炮弹丸击中了城墙上的水泥。

    阎应元在城头能清晰的感觉到巨大的震动。

    让他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

    弹丸虽然给水泥造成了裂痕,但是新城的城墙昂然屹立,看来水泥不负所望,城墙足够坚韧。

    此时,汉军旗驱赶百姓接近到了护城河。

    城上的火铳和羽箭纷纷反击。

    惨叫声不断响起,很多明人百姓被击倒在地,身后的百姓在刀枪威逼下踏着他们继续前行,哪怕这些人很多还活着。

    明人百姓哪里经过这样的疯狂,践踏活人致死,他们很多人啼哭着听着这些惨叫,不敢看地上的那些人,推动驴车继续前行。

    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后,终于填平了一段百余米的护城壕。

    后面的百姓则是被驱赶着,抬着云梯、长梯向着临清城冲去。

    而城上密集的羽箭和火铳下,大批的明人倒毙。

    虽然损失惨重,还是有很多的明人搭上了长梯,他们蹒跚的向上攀登。

    城上守城的军卒和青壮向下抛下了滚木礌石。

    沉重的滚木礌石将长梯上的人扫荡,跌落城下。

    城下的百姓只能向上攀登,城上的守军也不可能留情,如果他们不阻止这些百姓登城,等待他们的就是和这些百姓一样的凄惨下场。

    大批的滚木礌石落下,明人百姓伤亡过半。

    不过也牵制了城上守军的注意力。

    “告诉前锋李偲、魏泰,立即统兵攻城,”

    石廷柱发下命令。

    登时,数千汉八旗军卒推动云梯,抬着长梯跨过护城河接近了城墙。

    阎应元时刻关注着城下,他不以为百姓这些乌合之众,可以攻上城头。

    他清楚后续的汉八旗才是攻城的主力。

    当汉八旗军卒涌上来的时候,阎应元立即下令内城下的军卒戒备。

    混编军卒和青壮是为了提高守城战力,但是阎应元也没忘了青壮毕竟没有厮杀的历练,他还保留了五百人的军卒没有混编,一个什为一个编组,一旦建奴甲兵登上城头,这些军卒的任务就是冲上城头将建奴甲兵反击下去,而平日里这些军卒不参与守城。

    汉八旗的军卒接近了城墙,而上千名的建奴甲兵抵达了距离城墙四十步处,他们发出了密集的羽箭,向城上猛烈射击,为攻城的汉八旗助力。

    这些人都是箭术的老手,这个距离他们不用抛射,而是利用准度射向城墙和圆木只见的空隙,那里就是守军临近城墙向下抛下滚木礌石的地方。

    大股羽箭射击下,很多军卒和强壮中招。

    不过好处是他们全部披甲。

    按说没有时间为青壮披甲的。

    不过赞画司筹谋的时候已经考虑了临清守城的紧要处,一个吏员想出了一个办法。

    为青壮发明了一个简易棉甲。

    其实就是一个大氅类的,制作棉大衣一样,里面就是干燥后砸实的棉甲,中间裹着一些铁片。

    穿戴太简便了,下摆长了点,有点碍事,不过全身都能包裹,而且也不出城野战,长大一点也无所谓。

    而这些青壮头上的头盔那是五花八门。

    像是一些铁壶、炒勺等等都用上了,用布带系上就行了。

    按说这么多的棉大氅赶制不易,不过临清就在运河上,采买棉花容易,而临清不缺人,招募人赶制容易,只要有银钱。

    因此算是赶制出了三万余大氅。

    如今这些青壮身披这些棉大氅作战。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