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
当崇祯皇帝的猜忌之心已然根深蒂固,当崇祯皇帝谁也无法劝阻。就连周皇后,甚至于懿安皇后的劝阻都无效的时候,李岩与宋献策仅需要一幅画,就能让崇祯消除疑虑么。
这怎么可能,你算是你拿来前朝的天王送子图,也不会打消崇祯皇帝的半点疑心。
然而,实际上却是,这幅画确实有效。
看似朱慈烺面临的是个两难的选择,甚至于可以说是要改变大明国运走向的选择。无论是回师京城,还是就地造反,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李岩和宋献策的一幅画,却能轻松的化解这场巨大的危机。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作,会彻底消除崇祯皇帝的疑虑呢。
这是一幅很长的画卷,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二十四幅不同的画卷。每一幅画卷,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
而这幅画的题材,则取自于二十四孝的故事。
第一幅画就是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孝行至淳脱险境,感象化鸟点生灵。动君择婿续天命,天下归心新贤英。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啪啪打崇祯皇帝的脸。尤其是这幅画的意思,舜的父亲瞽叟多次想害死他。这不简直就是映射自己的老子崇祯么,你想害我,然而我却向你表明心迹,我朱慈烺学虞舜。你想害我,我却依旧待你如故。
第二幅是戏彩娱亲,说的是东周的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第三幅画的是鹿乳奉亲。说的是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此外,还有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每一幅画都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了,二十四孝中的其中一个故事。
当然,这所谓的二十四孝其实只是一个比喻。映射为人子女的当孝顺双亲,而非真的要提倡这二四十孝行中的故事。
这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许多故事固然让人感动。可有的故事则是要受到批判的,比如说埋儿奉母,东汉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这是细思极恐的,完全就是反面教材。当然,看这个故事不能这么理解。因为这个故事的后面,是当他们夫妻二人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的行为自然不值得提倡,是需要受到批判的。可是这二十四孝的故事,则都在深刻的描绘出,我们祖先以孝为大的道德理念。
李岩和宋献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以这幅画来打动崇祯。
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油盐不进,他对什么事都充满了猜忌。唯独这幅画,或可打动他的内心。让崇祯皇帝良心发现,儿子其实并未有什么反意。
朱慈烺真要造反,也完全不必等到今天。整顿三大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趁机培养亲信。当时,京城三大营,东宫卫、虎贲军、还有锦衣卫,都在朱慈烺的掌控中。
那个时候的朱慈烺若是想逼宫,分分钟夺了崇祯皇帝的江山。
现在朱慈烺征战在外的时候,即便是他掌握天下兵马,即便是他麾下雄师百万。可是,他的目的是平寇杀敌。
况且,皇太子之位本就是他的。将来,皇帝之位自然而然的会落到自己身上。自己何苦敢冒大险,在史书上留下臭名昭著的一笔呢。
成祖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功劳无数。可是弑君篡位,一直都是他一生抹不去的最大污点。若想青史留名,朱慈烺为什么非得走这条路呢。
这个时候无需多余的解释,朱慈烺回给崇祯皇帝的只有一幅画,另外还有九个字‘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这就是朱慈烺的态度,让我回京绝不可能。不克四川,不彻底剿灭张献忠,朱慈烺誓不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