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三章 暖心之举
    出示完准考证和身份证,陆离顺着路边指示牌的引导,一路来到自己所在的考场。

    对于陆离的到来,考场内的学生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他们此刻正紧张的检查着文具。

    倒是一名年轻的女监考老师,目光诧异的看了他几眼。

    将书包放在讲台前桌子上,陆离带上文具和准考证,径直来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八点四十分,监考老师再次开始核对准考证信息。

    对于高考流程,学生们基本已经烂熟于心了,因为现在任何一所高中基本都会举行高考演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熟悉流程,防止在高考时太过紧张,导致发挥失常。

    效果是有的,可对少数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作用不大,该紧张还是会紧张。

    就比如陆离前桌的女学生。

    可以明显看到,她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的肩膀。

    见到这一幕,陆离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那名女生先是一愣,下意识的转过头。

    迎上陆离那张近乎完美的脸颊,她不由再次一愣。

    陆离轻声问道:“同学,能不能借我一只圆珠笔?”

    “哦……没问题。”

    回过神,那名女生赶忙从文具盒里挑出一只崭新的圆珠笔递过去。

    接过笔,陆离微微一笑,感谢道:“谢谢了!别紧张,加油!”

    这个时候,那名女生顿时明白了,人家借圆珠笔是假,安慰自己是真。

    想到这里,女生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神色郑重地点头道:“嗯,谢谢,你也加油!”

    重新转回身子,女生心中的紧张消除了不少,满脑子都是陆离那温暖的笑容。

    怎么会有这么帅,这么暖的男生啊!

    这一幕,被几名监考老师看在眼里,不过他们却并没有出声阻止。

    虽然严格来说,陆离这样做有点违反考场秩序,可是从情理上来说,却毫无问题,甚至值得表扬。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高考是完成阶级跃升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寒窗苦读12年,如果因为一时的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因此而走上不同的命运道路,那实在太可惜了。

    这一点,他们这些做老师的最清楚不过了。

    所以,对于陆离刚才的举动,几名监考老师默契的选择了无视。

    八点四十五分,监考老师开始发放草稿纸。

    五十分,发放答题卡。

    五十分五分,发放试卷。

    这个时候还不能答题,只能粗略看一遍试卷。

    陆离没看前面的题目,直接翻到最后的作文一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仔细看完作文命题,陆离心中对这次的作文命题大致有数了。

    就在这时,清脆的铃声在金大附中校园里响起。

    讲台上的监考老师立即开口道:“好了,开始答题吧!”

    其实根本不用他提醒,在铃声响起的瞬间,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拿起圆珠笔答题了。

    语文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包括一些阅读理解,基本考验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几乎没有什么停留,只用了三十分钟,陆离就将前面的题目全部搞定。

    这也就是高考,他慎重了不少,否则换成平时考试,速度会更快。

    接下来就只剩下最后的作文。

    陆离深吸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慎重。

    语文想要考高分,作文写得好不好是关键。

    要知道,作文可是有足足60分。

    之前江苏试卷还没改革的时候,作文更是占据70分。

    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才几分?

    语文最拉分的地方就在于作文,而且不是几分几分的拉,而是十几二十分,甚至三四十分的拉。

    随意转动着圆珠笔,陆离再次审视了一遍命题。

    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审题,一旦跑题,哪怕你文笔再华丽,立意再高,也是白搭。

    批卷老师最多看在文笔和立意是份上,给你个三十多分,就算烧高香了。

    那么如何审题呢?

    很简单,找命题中的关键词。

    一般作文的第一个关键词,都是作文的命题。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要先搞懂这句话的涵义,才能寻找下一个关键词,因为命题中的其他文字,都是根据这句话衍生出来的。

    审完题,接下来就是切入点了。

    想要拿高分,甚至是满分,切入点很重要。

    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让批卷老师感到眼前一亮,再不济也是觉得有趣。

    否则太过大众化,也就只能拿个四五十分。

    足足用了十几分钟时间,陆离才将作文命题审完,又花了七八分钟,才想出一个切入点。

    他打算剑走偏锋,以批判的角度来描述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的冲击。

    时间一点点过去,考场中除了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外,再无其他声音。

    11点20分。

    临近考试前十分钟,陆离才放下手中的圆珠笔。

    搞定!

    语文他有信心拿145分,但是能不能拿满分,那就不知道了。

    毕竟阅读理解和作文的主观性太大,哪怕你严格按照标准框架来写作文,最后也不一定能拿满分。

    作文是由人工批卷,既然是人,那肯定有各自的喜好。

    你写的再好,不是人家的菜,给你个58分,找谁说理去?

    同理,英语也是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从恢复高考到如今,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满分状元。

    别拿何碧玉那种水货来说事,当时豫省采用全新的计分方式,满分900分。

    而且只要在省内排名第一,不管你考多少分,统统算750满分。

    不可否认,何碧玉的成绩确实很好,能以14岁的年纪在豫省这样的高考人数大省排名第一,实力肯定毋庸置疑。

    但是她的满分,却没几个人认可。

    目前公认的高考最高分,是鲁省的王瑞鹏,749分。

    就这还是算上20分奥数竞赛加分。

    可想而知,高考满分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