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
顺利到李逵甚至有点不敢相信,将近五千石粮食,孙家竟然在一个时辰之内就筹备完毕。
只有一个可能,这些粮食本来就在孙家的粮仓里。
一个不入流的仓监,竟然家中囤积数量如此惊人的粮食,这显然已经不是为了吃,而是另有图谋。但这些粮食是孙卓一个人的?还是其他几家人凑起来的?
一路上,李逵被这个问题纠缠到挠头不已。
反倒是李云在边上絮叨不已“这家人是不是真的傻?家里存这么多粮食,哪里吃的完?”
孙卓家中人口还挺多,这厮竟然除了一个妻子之外,还纳了七个小妾,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才是梦寐以求的生活。家里还有打扮成庄户的打手,人数不多,十来个。这些人就算是一个个都是饭桶,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吃光这些粮食。
囤积其他商品,或许不用担心坏掉。
但粮食的存放非常苛刻,湿了会发霉,粮仓漏雨了会坏掉一仓的粮食,还要防止老鼠等等。如果没有防范措施,生活在粮仓的两只老鼠,一年繁殖就能组建一支数量惊人的军队出来,除非不是一公一母。总之,除非有米铺和酒庄,一般人很少会囤积数量庞大的粮食。
而孙卓家里,没有米铺。倒是刘安有米铺,但规模似乎也不大。
突然,李逵脑中有一个念头闪过,不会是为了抬高粮价,故意减少粮食供应吧?
大宋的物资转运非常严苛,大宗商品没有官府的文牒,连本地都出不去。而粮食又是稳定地方的重要物资,一般都会严加管控。又算有通关文牒,但是运费和税收都是一笔大数字,没有人会做贩卖粮食的生意。
颍州的粮价维持在高位,很可能有恐慌的因素。
常平仓经常遭受损失,让粮价有了飞涨的理由。同时还要满足一个条件,粮食供应短缺。
只要市面上粮食数量不足,价格自然也会涨上去。
但这只能是猜测,李逵根本就不敢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就下定论。
可真的要是李逵猜测的这样,那么领头的那个人就可怕了。
回到常平仓,李逵看着不远处的颍水,若有所思。高俅看着长长的运粮队伍,也是一脸惊诧,颍州缺粮吗?
缺,而且还很缺。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仓监家就有这么多粮食?
都是贪墨来的?
恐怕,连高俅都觉得不太现实。轻而易举能够拿出五千石粮食,那么一万石呢?五万石呢?
颍州真正的粮食缺口只不过是不到十万石的样子,如果几户人家就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岂不是说明颍州的粮价一直在被人控制着。不管是高涨,还是回落,都有幕后一只黑手牢牢地控制着颍州的粮食价格。
真要是如此,万一苏轼逼急了对方,对方用粮食要挟地方,学士丢官都有可能。
高俅紧张道“我要李逵回衙门禀告学士,好让他早作准备。”
“也好!”
单单五千石粮食,还无法真正撬动颍州的粮价。这一点,李逵心知肚明。
颖州府衙后院,苏轼眉头紧蹙的听完了高俅的报告之后,隐隐有些不解,囤积粮食,却如何又去兼并土地?
前者只能让田庄大户陷于困顿,后者却需要动用大量的钱财。
如果颍州两样都不缺,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抬高粮价,又有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发生?
苏轼沉吟了一会儿,对高俅下令道“你去叫李逵回来。”
“明天?”高俅有点胆寒,他可是刚从颍水边上的粮仓赶来,六十多里路啊!好在有马可以用,但他的骑马技术非常一般,如今虽下马有点时间了,可大腿肚子还紧张的抽搐着。
苏轼根本就不给高俅留下睡一晚,休息好了再去的希望“现在就去,连夜赶回。”
章授等高俅离开之后,继续和苏轼商讨关于如何控制粮价的办法。在提举常平司拒绝的情况下,颍州恐怕真得不到外面的粮食补充。
无法运来粮食,那么到时候粮价必然疯涨。即便运来了粮食,别地二十文一斗,颍州卖四十文,怎么卖出去?
在已经确信有人故意抬高粮价的前提下,一旦粮价被短期内抑制,恐怕等到苏轼手中没有粮食的那一刻,必然会更加疯狂的疯涨。
“大户之间也不能筹齐吗?”
“昨日安乐坊开业,颍州地面上的富商大户都被邀请。老夫虽然恳请他们,但是仗义者寥寥。”苏轼愤恨道“或许他们都等着粮价暴涨之后大赚一笔。”
“增值五倍,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盛宴。”
章授也是无奈,他已经对李逵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识。从苏轼给他看的分析图,还有记账的办法,就让他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李逵。
完全不再是那个上月节里,从屋顶上跳下来的莽汉。
而是一个有勇有谋,但做事不拘一格的人才。不同于苏家家主苏轼,或许在才智上章惇不及苏轼,尤其是在文采上,更是如此。可是有一样章惇要比苏轼强,对子女的教育的耐心上,章惇强过苏轼很多。章家一门五进士,章惇的四个儿子都能高中进士。仅仅是才智恐怕做不到这一点。苏家的遗传也不差,为什么苏轼的几个儿子名气都不大?
老大老二连省试的门都过不去,更不要说高中进士了。
但章家就不一样了,章惇自己才学好,连带着四个儿子也不比他差多少。
四子之中,其中最好的老四章援,殿试名次是第五名。当然,历科进士,二榜都不是被人关注的榜单,但足以说明章家教育是成功的。
而苏轼却截然不同,他太聪明了,聪明到读书方法都和所有人不同。
他的八面读书法,可以同时记诵毫不相干的学说和著作,这份分心的本事,天才都做不到。更何况苏轼的耐心也不怎么好,瞅老大老二太笨,就不想教了。
太笨的不愿教,要不是苏过的才智被苏轼认可了,苏门可能只是大宋文坛的惊鸿一瞥,除了三苏,自此绝无继承者。
正因为章惇对儿子教育的上心,章授能够接触到父亲大量的政治实践。包括三司使的统筹统算。章惇一开始被神宗皇帝赏识,就是他筹备统筹的能力,任命他为三司使。筹备变法中最为重要的统筹工作。大宋所有的物资和财富,都在章惇的管辖下,紧紧有条。其手段高明,可见一斑。但即便是章惇在大宋最高的物资统筹衙门,恐怕用到的手段也不及李逵所展示的部分。
这是章授认可李逵的原因,有能力,才会被重视。
半夜,李逵骑马进入颍州城。
高俅半死不活的死死抓住马背,看到城门楼子,这才松了一口气。
唤醒门房,进入后衙自后,发现书房灯火通明。
苏轼和章授正在下棋,李逵虽然学棋不久,但也看出苏轼的大龙幼小的可怜,却要遭受被虐杀的命运。
大宋围棋还在大龙屠杀,中盘角斗的阶段,双方杀得你死我活,酣畅淋漓。
可惜,别看苏轼写过不少关于围棋的诗词,比如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还有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
等名篇。
最出名的莫过于《观棋》一诗。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这首诗被誉为最美围棋诗,按理说,能写出这等好诗的作者必然是围棋高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苏轼的围棋水平很糟糕,这也是他在诗中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原因了。意思就是,下棋输了就输了,重在参与。
说起来,苏轼的三大弱项很奇怪,他写酒很厉害,留下的名篇不胜繁举,但是喝酒的水品很糟糕,一杯倒不至于,但绝迹抵不过三两杯的攻势。他还曾经在酿酒的过程中,因为酒气太重而醉倒过……这还是低度酒,要是后世的白酒,苏轼恐怕闻一闻就飘飘若仙了。
其次就是下棋了,高兴就好,莫问水平。
最后就是唱曲。按理说,苏轼是填词高手,音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他一口四川话出来,啥好曲子都能唱歪了。
苏轼的三大弱项,每一项都弱的极其古怪。
说不上遗憾,但总会让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坛大宗师,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凡人。
李逵进屋的时候,苏轼正在悔棋,他还不是悔一步,而是十几步,气地章授想要用手里的一把棋子当暗器甩人。
可苏轼也没办法啊!
下围棋,你总不能让我连大龙厮杀都没有经历过就结束吧?太没有长幼尊卑了,我还是你世叔呢?
章授气地脑门子青筋直跳,却只能好言好语的说“叔父,你从酉时悔到了现在,都已经子时了,您老不累吗?”
苏轼乐呵呵的从棋盘上捡棋子,头也不抬道“不累,乐在其中。”
一个围棋高手和一个围棋臭棋篓子,下了一个晚上的棋,不用说,这是章授此生都无法磨灭的折磨。李逵心说章授的涵养还是不错的。
“师祖!”
“章官人!”
“人杰,你来的正好。”章授抬头看到李逵,发现李逵从来没有如此顺眼过。
苏轼有点可惜的看了一眼棋盘,兴趣盎然的对章授说道“先办要紧事,明日再来过。”
章授苦着脸,开始听李逵的所见所闻。主要是孙卓家中的粮食让他也警觉了起来。不觉狐疑道“他为什么要在家里准备这么的粮食?”
“或许之前粮仓里的腐粮有了解释。可能他们几家都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但是为了控制颍州的粮价,故意囤积起来。目的可能是在恰当的时候,彻底击落颍州的粮价。少地的农夫无法承担生活所需,这些人的田产将沦为他们逐鹿的目标。”
李逵琢磨了一路,才想到了这个可能,随即补了一句“不过这也是小子的猜测,还无可靠依据。我现在无法知晓他们手中能动用的钱有多少。为今之计,只有我们多做准备,尤其是钱粮上的准备,不能拖欠下去了。”
“至于粮食,蔡待制如今知江宁,江宁、常州等地也是产粮地区,不过运来的话,粮价贵一倍有余,得不偿失。但只要叔父有求,半月之内就能抵达颍州。”
章授看向苏轼,问“但是叔父,这些粮食都需要用现钱结算,不知颍州府库中可有准备?”
苏轼茫然的看向了章授,慢慢地仰起头看着房顶,脸上却偷偷的红了起来。
——他连自己家的钱都不在乎,会在乎官府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