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7章 二下安南【第六更】
    清晨、伴随着外镇公鸡的打鸣声,朱伯沐也从迷迷糊糊的温柔软玉里坐了起来。

    待眼前稍稍清晰,朱伯沐看了一眼还处于睡梦中的李素君,不由伸出手抚摸了一下她的脸。

    “嗯……”

    似乎是旁人的抚摸让她有些不习惯,李素君呢喃了一句,顺带皱了皱眉头。

    看着这样的李素君,朱伯沐没叫醒她,而是起身穿上衣服,走到了对面的书桌前,动笔写了一封信,等墨迹稍微干燥后,才把信放在了李素君的床头。

    最后看了一眼李素君后,朱伯沐就自己穿上铠甲,走出了房门。

    四万多人的大军调动声势浩大,但是朱伯沐选择从内城的另一个城门出发。

    这一路上,朱伯沐和李道学了不少东西,行军打仗的必备条件都知道了不少。

    一般来说、大军行军,都分为前军、后军、左掖、右掖,然后就是中军。

    对于大军的行军规划,朱伯沐早就制定好了。

    首先是一万人的五军营骑兵担任前军,主要承担先锋和探马工作,而神机营麾下的五千营九千骑兵则是担任后军,沿途保护辎重。

    左右两掖则是分出神机营两个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最后剩下的一万多神机营和三千营则是中军,朱伯沐就处于中军中心。

    第一次亲自指挥这么大的大军行动,朱伯沐有些略感心力交瘁,这个时候他反倒不说赵括纸上谈兵了。

    自己指挥四万多人就感觉头晕目眩,而赵括居然能在长平之战指挥四十几万赵军。

    尽管百里石长城的赵军他没能指挥好,但其他部分加起来也有三十多万大军。

    历史上能指挥超过十万大军还能把仗打好的人可不多,因为如果无法掌控大军,如臂挥使的话,很有可能自乱阵脚,被人击溃。

    明初“战神”李景隆可不就是这样?

    李景隆早年主修的军事以先锋为主,担任万人大军统帅的时候,打仗也有规有矩,被朱元璋都夸赞过。

    结果后来建文帝没有能进攻方面的将领,把李景隆拉了上去,偏偏这位还不觉得自己只能当先锋,而是觉得自己是统帅。

    结果几十万大军硬是被他弄得生活不能自理,连扎营都成了问题,后来被朱棣带着骑兵一阵突突,喜获“大明战神”的称号。

    尽管这个称号后来被更废材的明英宗朱祁镇搞走了,不过他的事迹传到现在,朱伯沐深深引以为戒。

    如果不是李道、沐勇都不在身边,而戚文忠、马仲麟又是先锋将领,外加要外派有任务,可能朱伯沐都不愿意亲自带大军行动。

    比起归来时带着三千骑兵的迅捷,四万多大军对朱伯沐南下的速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五天的时间,他们才从开化府刚刚进入安南境内,这次朱伯沐准备选另一条路南下,攻取安南北部重镇太原,然后东进与李道会师,交出兵权。

    夜晚在中军大帐里,朱伯沐正在研究沈炼刚刚送来的太原城地图。

    安南曾经是大明藩属国,所以境内很多城池都模仿明朝城池的名字,不仅他、实际上连朝鲜也是一样的。

    太原城是安南重镇,城池长宽七里,内有九万多百姓,守军则是五千人,和鸿基、新安的守军水准差不多。

    这次南下,神机营外加自己多带的攻戎炮、佛朗机炮多达两千余门,单单是拉炮弹的辎重车就有三千多辆。

    要不是畜舍升级后,动物的生长速度提升了十倍,加上之前里面就有五百多头耕牛和骡马,这次朱伯沐带大军南下的辎重还是个大问题。

    太原城共四门,依靠一条小河,河宽不过十米,深不过三米,河水流缓。

    只要把城池攻破,直接放倒两个攻城塔就能安全渡河,倒没有攻打海阳时凶险。

    在朱伯沐想着的时候,沈炼也穿着甲胄走进了中军大帐,见到朱伯沐后稽首道:“太原城内的锦衣卫总旗官有情报上奏。”

    “说!”朱伯沐还在研究太原城,头也不抬的说道。

    “郑氏麾下太原守城将领,李氏家族原意上表降书,只求保全家族。”沈炼把太原的消息直接说了出来,而朱伯沐听后先是一喜,但紧接着眉头又皱了起来。

    “先派人查清楚是不是诈降,另外告诉他们,如果要投降,全军出城投降,如果是这样,太原城内的李氏家族我可以不牵连,但是全族出城,自建一个村落,不能留在城内。”

    朱伯沐的想法很简单,太原李氏毕竟是安南七百年家族,一直留在太原城内,对于后面上任的官员是个不小的威胁。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火不一定是他们想烧,他们想烧的是前任留下的势力和人马,与其这样,不如让李氏出城,自己建立一个村庄。

    唯一的缺憾就是必须得放弃城内的奢华生活,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