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章 独自领军【第三更】
    讨论了许久,最后朱伯沐和李道他们讨论的结果还是和最开始的想法一样,直接击破郑的大军,迫使其他安南郑主的城池降服。

    事情回到了原点,不过也不是说锦衣卫的这次没有立功,相反、升龙府的城池沙盘对于李道和朱伯沐来说极为重要。

    研究了一下升龙府的沙盘后,李道又带着朱伯沐走到了旁边红河北岸的沙盘前。

    这个沙盘比较大,上面的格局是现在明军和郑主两方的格局,沙盘上旗帜林立,每一杆旗帜代表一千人马。

    在沙盘上,明军的旗帜只有郑军的三分之一,而且他们这次虽然算不上孤军深入,但是也远离镇南关两百里之遥,身侧的太原、鸿基三城还有一万五千人马觊觎他们的后路。

    这也是朱伯沐为什么要派五千营这样的精锐护送镇南关前来的粮草辎重。

    看着沙盘上的两军态势,朱伯沐摸了摸下巴,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性动作。

    片刻之后他才开口道:“现在大军僵持、不如我带三千营和以前土兵,把目前离我们最近的鸿基、新安和海阳这两府一县拔掉!”

    “鸿基与新安么……”听到朱伯沐的话,李道首先作为臣子考虑了一下。

    让朱伯沐拔两府一县也好,因为朱伯沐毕竟贵为大明的天子,尽管现在还没有正式复国,但地位正统性毋庸置疑。

    而且主动让朱伯沐出击,自己这边也可以放开手脚。

    虽然没有了三千营这三千精锐骑兵,但是神机营和五千营还在手上,若有机会,自己也可以迅速击败郑,不影响什么大局。

    让朱伯沐出击的话,也能实践一下这些天学到的兵法,想着、李道就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那就请万岁出兵吧。”

    说这话的同时、李道还小心的暗示了一下沈炼,大意是保护好朱伯沐,而沈炼也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得到了李道的允许,朱伯沐就开始调集人马和辎重,首先便是三千营这支精锐,然后就是一千负责后勤,也同时负责攻陷城池的炮灰兵。

    这一千人只需要拿着虎蹲炮跑到距离城池一百五十米的位置放炮破开城门就行。

    破开城门后,朱伯沐自然会率领三千营扫荡城内的敌军!

    粮草朱伯沐没有带多,就带了一个月的粮草,毕竟如果半个月都还攻不下其中任何一座城池,那么朱伯沐必须领兵回来。

    这点李道没有交代他,不过他也能猜到,李道同意让自己攻打两府一县的目的,也是为了把他支开。

    比起在数千人之中照顾一个人,十几万大军的交战显得更为凶险,顾虑更多。

    由于明军的旗语郑军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们只看见了明军挥了挥旗帜,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就是跟随高明将领的好处,朱伯沐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障碍,就带着四千人冲向了目前离他最近的城池,海阳县!

    海阳县,位于红河三角洲上,北与鸿基交界;东临北部湾;西距河升龙府一百五十里。

    海阳县沿禁江左岸向两头延伸,除了陆地部分外,还包括一部分海岛,面积1503平方公里。

    山地占了他总面积的15%、北边是中游地区、南部具有较低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东部有360个大小岛屿,同时相连下龙湾,这里是个天然的港口城市,所以朱伯沐才会把目光对准这里,因为他要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分部基地。

    如今朱伯沐的手里没有水师,这对他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无论是南下攻阮还是东进取得西属菲律宾,他都需要一支庞大的水师。

    攻下海阳县,然后把海阳县的天然港口建立分部,从而在这里发展水师,这才是朱伯沐这次进攻两府一县的意图。

    一县代表了分部的建立,而两府则是朱伯沐收集资源的手段。

    朱伯沐不可能屠城来收集资源,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可以屠杀的人,安南的贵族阶级就是他的屠杀对象。

    郑是个不错的人才,在他执政期间与阮氏保持和平,并试图继续进行上位郑主的改革政策。

    为了保护失去土地的农民,他制定了许多关于财政、军事、司法、科举方面的新政策,包括设立武学所,均定科派丁田、顿革科举陋习、重新丈量田地等等。

    但他的改革却造成了一些内乱,不过史书仍称在他治下“是时,承太平之业,兵革不试,宇内无事,朝廷多所制作,法度大备,纪纲毕张,殊方纳款,上国归地,号称极盛之世”。

    但是他试着限制私人拥有土地,重新分配各村庄的土地的方法,不仅没有任何成效,这个问题反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更加严重了。

    与小说里的打土豪分田地一样,郑所制定的改革政策,虽然使郑氏政权更加强大,但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这导致了安南北方百姓对郑氏政权领袖统治者仇恨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郑氏政权由于其不利的地理位置无法对外扩张,但人口却不断增长,这导致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

    可以说现在安南北方的百姓极为仇视安南贵族。

    朱伯沐屠戮安南贵族后,把田地分给安南的百姓,制定一个稳定的税收制度,这样只会让原本土地减少,税收负担沉重的安南百姓对他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