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章 仙分五等(上)
    出了台州府之后。太康一路南下。

    期间银钱快要用完之时,便买了些做工一般的笔墨纸砚和颜料,一路卖画为生。

    倒不是说太康不能像那些江湖上所谓的大侠们一样劫富济贫,吃香喝辣。

    只是太康不屑为之罢了!

    再怎么劫富济贫,也不过是在粉饰自己的偷盗抢掠之行。

    不然虽不善打斗拼杀之术,以他的轻功做个梁上君子绰绰有余。

    太康的画以肖像画为主。

    天朝的画家虽然也分写意和工笔,但在人物求真上是不如后世的。

    所以太康的画技虽不是大师功底,但在后世诸多丹青大家的肩膀上,也算略有小成。起码在物体形象、动态、量感、质感、明暗、空间、色彩、比例、构图、变化统一、疏密等有异于当今画手。

    故不过数月光景,太康已在江浙西南几个州府略有名声流传。

    甚至有好事者传起了“画仙”的称号,当然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不过太康已经不再江浙腹内了。

    ……

    当太康出现在福州地界时,依然一袭青衣。

    只是腰间多了一柄木剑。

    一体龙骨,通身紫褐色,长约三尺有余。

    花纹奇古,上刻“归真”二字。

    木头材质为铁桦木,铁桦木又被称为赛黑桦,它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树。硬度比钢铁还要硬三倍左右。所以其很难砍伐,甚至用斧头劈它还会迸出火星来。

    由于生产工具的限制,现在并没有大肆砍伐。

    太康是在江浙西部的一座高山上发现的,只是取了一株百年树龄左右的侧枝来制作。

    至于“归真”二字,则是代表了太康内心的求道之心。

    有道的人沿用真朴,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中第二十八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太康如今气贯周身,放在武术修行里面相当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全部打通,内气连接构成大周天,可称一位绝顶高手。

    但是在太康自己看来如今的自己,不过是筑基小成,还算不上是修道之人,甚至连门槛都没有迈入。

    想当初师父白云子还在世时,太康曾经问过道家修行的步骤与境界。

    因为从古至今,关于仙的说法,朦胧,神秘,玄妙,晦涩,各家有各家的理论体系,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其中有真经妙典,述说真法,可庸人不识,胡言乱语,曲解其意;也有神棍巫婆假借神佛,哄骗世人,谋取利益。

    故从古到今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稀如麟角!

    因为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比如《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又有《抱朴子内篇.论仙》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文中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而《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

    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的道人已有“鬼仙”的说法,对灵魂有所认知。

    还有《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

    当时太康的道家知识混乱薄弱,不像白云子一生浸淫其中。

    完全分不清这些真真假假的道门记载。

    故有一日,问道于白云子。

    白云子说道:“这世上道门流派众多,为师也不敢对其他道派随意评价。”

    “但就咱们内丹一脉来说,可以认为‘仙’是凡人不断修炼,不断炼化,不断领悟,精神、意识、心灵的境界,达到某一种超脱的状态。”

    “经过诸位祖师整理总结归纳,称仙分五等,法有三乘!”

    太康瞪大了眼睛,惊道:“仙分五等?敢问师父,是哪五等?”

    白云子捋了捋白须,语气幽幽。

    “这五等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