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九章 下河村,老支书
    开往北秋县的列车沿着轨道开始滑行。

    英子在露台上追赶着列车的轨迹。

    使劲挥动着手臂。

    那一刻,马学军泪如雨下!

    ……

    上午十一点左右,马学军就抵达了北秋县。

    跟街面上吃了碗馄饨,先是去了一趟北秋县的棉花收购站。

    收购站里棉花不是很多。

    因为国家制定的统购统销的计划模式,导致北秋县的棉花收购站每年采购的棉花数量都是定量定额的。

    而收购站压根也没闲心操心县里那些偏远山村棉花滞销的事情,他们只顾着完成手里的业务。

    收购站的棉花也允许外购,不过价格还是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价格来采集,马学军这趟来的目的,就是要低价购进棉花。

    所以收购站的棉花,他只是捎带眼的看了看,并没有向收购站提出外购的想法。

    大约下午一点的时候,马学军跟当地人打听了一下下河村的位置,便急急忙忙的赶了过去。

    下河村地处偏僻,交通阻塞。

    据说有自行车的就三两家。

    大部分下河村农民来县城,都需要步行,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

    马学军也算运气好,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正巧遇上了一辆拖拉机。

    这辆拖拉机恰好就是农村合作社的拖拉机。

    浓烟滚滚的拖拉机上坐着一个愁眉苦脸的老头。

    介绍了一番马学军才得知,这个老头竟然就是现在下河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这次坐合作社的拖拉机去县里,就是为了棉花滞销的事情。

    不过可惜的是,老支书连着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收到准信,这几个地方的ld都说要帮忙解决问题,可就连一个具体方案都没拿出来。

    老支书也不是傻子,折腾了一番就知道这事大概是没戏了。

    实际上往年下河村棉花滞销的事情也发生过,但今年远比往年要严重。

    因为棉花的价格属于各类农作物当中较高的一种农作物,而这几年随着棉花产量的提升,今年下河村的村民种植的棉花比往年要多出一倍。

    当时老支书就担心过滞销的问题,可去年村里来过一个外省商人,承诺了今年要在下河村大范围的采购棉花。

    老支书算是个开放阶段的先锋人物,一心要带着村民们富起来,所以最终老支书还是决心大面积的种植棉花。

    而今年北方地区没经历什么天灾,所以果然迎来了丰收。

    原本是欢天喜地的画面,可谁知就在这个时候,联系不上那位承诺购销的外省商人了。

    事后老支书特意派人去那个外省商人所在的省城寻找了一番才得知,那个外省商人今年年初的时候因为经济问题,已经被发送新姜了。

    这样一来,村民们手里的棉花就销不出去了,而老支书一时间也成为了众矢之的,毕竟当初那个决定是他牵头的。

    最近一段时间,老支书为了这件事,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原本就老迈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听到这里,马学军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跟随拖拉机来到了合作社后。

    马学军就跟老支书说明了自己这次的来意。

    当老支书听说了马学军这次来竟然就是为了收购棉花而来,老支书整张脸都惊住了。

    随后马学军立马被老支书奉为了贵宾。

    马学军调研了一下整个下河村滞销的棉花数量。

    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竟然高达两千多斤。

    那时候的棉花地产量极低,就算是南方那些高产地,每亩也就产个一百多斤棉花。

    而北方地区因为土质和环境的原因,每亩地平均也就产个七八十斤棉花。

    下河村积压的棉花产量高出了马学军的预期。

    而且老支书开出的价格也比统销的价格要低了一倍。

    这个价格也符合马学军原本的期许。

    只是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己带来的钱似乎不太够。

    马学军思量了一下,决定在现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先行购买一部分棉花,等赚了钱之后,再回来收购另外的棉花。

    ……